日期:2021-12-03
這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冊三衢道中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2、結合注釋、圖畫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舒暢愉悅、游興未盡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理解、感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去哪游過山玩過水,感受心情如何?今天陽光明媚正是出游的好天氣,我們就跟隨宋朝詩人曾幾一起游浙江省的三衢山。
2、了解詩人
曾幾是何許人也?但我們學過他的學生陸游的詩——《游山西村》,生齊背《游山西村》。曾幾(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著有《茶山集》。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
二、解詩題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哪“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呢?(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1、自由讀(宋)曾幾的《三衢道中》,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熟練后再讀給同桌聽。
2、指名分別讀詩,注意字音。(“三、宋、子、四”這些字都是平舌音)
3、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可以象剛才這位同學一樣來讀,一個字一個字讀,里面有停頓。我們也還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
4、師范讀,生自主練習朗讀,指名讀詩。(雖然讀得有些夸張,但沉浸在自己的朗讀中就會被自己的聲音所陶醉。)
5、配樂朗讀。(蝸牛與黃鸝鳥原版伴奏)
四、吟誦感悟,想象畫面學習《三衢道中》
1、帶著問題,再讀古詩《三衢道中》。
?。?)作者是什么時間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線怎樣?
?。?)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結合插圖想象畫面,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
?。?)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樣?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學生填空:日日晴),給人以(喜悅)之情。(對比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體會“日日晴”帶來的喜悅心情。)
?。?)讀第2句“小溪泛盡卻山行”,說說這句話寫了什么?如果泛舟小溪,你會欣賞哪些風景或者做哪些有趣的事呢?(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詩人游興未盡的心情。)
?。?)哪句話是寫作者沿途所見?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讀一讀。(對比學習,出示幽靜的綠蔭和有黃鸝鳴叫的綠蔭圖談談黃鸝為歸程途中增添了無限的樂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拓展帶有黃鸝的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4、配樂誦讀(純音樂—漁舟唱晚)。談談游三衢山的感受?
六、吟唱古詩(雅樂詩唱—三衢道中)
在古代把不配樂的稱為“詩”,將配樂的稱為“歌”,通過歌聲的高低、快慢傳達出你游三衢山的感受。
7、作業拓展:小練筆
《三衢道中》是一首紀行詩,全詩寫景,卻處處鍥入感情,用你手中的筆描述游三衢山的所見所聞及所感。
8、板書設計
三衢道中
宋曾幾
行:小溪+山行
游興未盡
歸:綠陰+黃鸝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三衢道中》。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三衢道中》。
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找有關春天的詩句。
一、#三年級# 導語引入,揭示課題
1、繼續學習宋朝詩人曾幾寫的一首古詩,一起感受曾幾筆下的春天。
2、強調曾是多音字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三衢的道上)
二、初讀古詩,補充學法
1、師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
2、學生根據古詩學習的方法自學古詩
3、齊讀1、2句。經過自學,你學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強調“泛”“盡”的意思?
【設計意圖:回憶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學習古文的方法?!?/p>
4、“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很好,游興愈濃。指導學生讀出1、2句的,體會詩人的心情。
5、詩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有些失望的時候,卻聽到樹上的黃鸝,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兩句詩。齊讀3、4句。
6、此時詩人的心情一定是一驚喜的,指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人那種由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p>
7、齊讀整首詩,讀出詩人心情的變化。(配樂朗讀)
8、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全詩的意思。
三、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欣賞美麗的春色。(播放視頻)
2、用學過詩文描繪春色。
一、復習學過的兩首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絕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幾的《三衢道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美景呢?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古詩,進入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習熱情。
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
1.讀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曾幾,南宋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人。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了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古詩的同時,對詩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圖文結合,理解古詩
1.掌握生字。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糾正字音。
(3)指名讀,匯報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點水旁。與水有關。“溪”右邊中間部分有點。
減:“減法”的“減”。
梅: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每天”的“每”。
(4)指導寫字。
課件演示“梅、溪、泛、減”的書寫。
這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
溪:寫時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視中間的“幺”有點。寫時要緊湊。
減:右邊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練習寫生字,老師巡視指導。)
2.標出停頓,讀通讀順。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讀古詩,提出疑問。
(1)作者是什么時間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線怎樣?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結合插圖想象畫面,與同學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樣?
4.學生交流匯報。
5.你讀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6.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日日晴),給人以(喜悅)之感。這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練讀。
(2)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而行。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小溪泛盡卻山行”這句詩寫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指導學生讀這句詩。
這兩句詩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節,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后再走山路。
詩人游興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驚喜于心頭。那么,該怎么讀這兩句詩呢?
(3)正當詩人走在山路上的時候,看到樹上美麗的黃鸝,聽到其叫聲,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兩句。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綠陰:蒼綠的樹蔭。陰,樹蔭。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這兩句詩的意思:一路上綠陰并不比來時看到的少,而綠陰深處又傳來了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游興。
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綠陰、黃鶯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該如何讀這兩句詩呢?
7.朗讀古詩并想象畫面。
8.欣賞江南景色。
9.學生配樂誦讀古詩。
設計意圖: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詩句意思,讀與悟結合,體會詩人心情。
四、綜合比較,總結全課
1.將這三首古詩連著背一遍。
2.比較異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達喜愛之情)
異:內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點不同。
3.再讀三首古詩,總結全課。
4.布置作業。
讀古詩,想象畫面,為喜歡的古詩配一幅畫。
設計意圖:綜合比較異同,便于學生綜合理解古詩的內容及相關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教學反思
“以生為本”,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以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一步步的學習,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復誦讀中把古詩讀通讀懂,理解感悟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與作者共鳴。盡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奏,然后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結合圖畫展開想象,感受描繪的美景,在靜態畫面中抓住“動”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受到熏陶,培養語感。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古詩,能說出詩歌大意,歸納學習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領悟“添得黃鸝四五聲”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積累、應用語言
1、理解古詩,入情入境。
2、領悟“添得黃鸝四五聲”的哲理意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感受了大詩人杜甫和蘇軾筆下那生機勃勃的春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感受宋代詩人曾幾筆下秀麗宜人的江南初夏風景,感受詩人清新流暢的詩風。好嗎?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讀詩題了解作者
誰來大聲朗讀詩題?好!請!一起讀一次!
詩人姓曾名幾出示“曾”多音字曾ceng經姓氏讀zeng
關于曾幾,你了解多少呢?請為大家介紹
教師簡單概括介紹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
同學們,再讀一讀詩題,看看你能讀出什么?或者說你知道哪個字的意思?
生:道就是道路
師:很好!三衢道中就是三衢山的道路上。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就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表達自己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請同學們打開你的記憶閥,回憶一下我們理解詩句的方法有哪些?
生: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調換語序補省略
2、讀詩句了解大意
師:好那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詩句接下來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句,請注意字音要準,邊讀邊理解它的意思,開始
生自由讀
師:讀好了能大聲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嗎?請你來讀
生朗讀
有沒有意見沒有讀得很好!祝賀你!
三、細讀感悟匯報交流詩句意思
1、通過剛才的朗讀,大概對詩句的意思有所理解,對嗎?那請你說說你對哪個詞或句的理解?大聲點
預設:
生1:梅子黃時日日晴這句詩是說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天。
師:作者出游碰上晴和的好天氣,心情怎樣?(很好)是??!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碰上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心情自然是為之一爽,游興欲濃了。
那你能讀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嗎?試試吧孩子
讀得怎樣?太棒了一起讀師生齊讀
生2:我通過注釋知道了“小溪泛盡”就是乘小船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卻”的意思是再、又。
師:看注釋理解很好那你把這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好嗎
生:這句話就是說作者乘著小船走到了小溪的盡頭,然后又步行走山路。
師:同學們對這個解釋滿意不(滿意)好掌聲鼓勵
師:同學們喜歡乘船嗎?(喜歡)老師也喜歡,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乘著小船游行好不愜意??!可是作者乘船直到小溪的盡頭,溪盡了,作者仍游興未盡??!怎么辦呢?(步行)于是停船靠岸改為步行山路,繼續游玩,作者的心情怎么樣?開心愉悅
是??!一個“卻”字道出了作者高漲的游興。
我們一起讀讀這首詩的前兩句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作者的心情有信心嗎好!開始!
師:那這后兩句詩的意思誰來說說
生3:“陰”就是樹蔭。“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意思是說歸途中的路途仍舊是一片綠蔭,還比來時的路上多了幾聲黃鸝的叫聲。
師:說得真好!可你怎么知道是寫歸途呢?
生:綠蔭不減來時路從這句話知道是寫返回的圖中情景,在和來時路進行對比,現在景色更美心情更舒暢!
師:你真是太聰明了!看來作者對這次出游是非常滿意的了
是??!“來時路”這三個字可以看出作者將此行悄然過渡到規程。作者寫歸途中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助興,更加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2、齊讀整首詩讀出作者心情愉悅情感高漲的變化
四、美讀成誦
1、個別讀
哪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指名讀
2、小組讀全班齊讀
3、背誦讀到這里,有人能有感情地背誦給大家聽嗎
好請你來
一起來背開始
五、拓展延伸
出示江南春光圖
師: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江南的風景圖,相信大家都感覺很美很美,這是老師特意為大家準備的一場視覺盛宴。請用自己積累到的詩句或是其他的優美語句來描繪一下眼前的風景,好嗎想好了請舉手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給與鼓勵和指導。
《部編版《燕子》教學設計》:部編版《燕子》教學設計第1篇 [教學目標] 一、通過燕子在春天里飛翔的美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鞏固生字,理解本
《我的植物朋友教學設計及反思》:我的植物朋友教學設計及反思第1篇本單元的習作話題是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學生選擇一種植物進行觀察,并借助記錄卡,把自己觀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寫下來。這個習作話題需要學生提前觀察,本來打算帶領孩子們一起觀察,但是考慮到種
《海底世界第一課時》:海底世界第一課時第1篇設計理念:《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美好的文章,給學生呈現了大家并不了解,但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一個奇異世界。這篇文章的教學要點在于讓學生領會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讓學生對于海底世界有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